标签 网络 下的文章

前言

自从撸上软路由后,一直使用ROS作为家庭网络的骨干路由系统。近期由于搬家,需要对网络重新部署。ROS 自然成为部署主路由系统的首选。为便于管理和节省连通距离,此前一直使用 ALL IN ONE 模式部署相关服务系统,ROS 以虚拟机模式运行在 NAS 中。虽然管理方便,但是稳定性容易受到母鸡影响,导致整个网络瘫痪,家里连普通的上网都受到影响。因此,在部署新网络环境时,我优先考虑把 ROS 独立出来,首选方案是硬件 ROS 设备。

购入RB450G

宽带只有300m,接入需求不大。此前使用虚拟机跑ROS,只分配1C256M资源,从来没有出现过性能瓶颈问题,因此主观地认为,简单的家庭网络响应对 ROS 并不会形成网络瓶颈。 基于这些预设前提,我在海鲜市场花了100 多入手了一台二手RB450G,带 L5 授权的 4 口千兆硬件软路由。

RB450G

把光猫切换到桥接模式,使用 ROS 进行拨号,链接好像都正常,但是刷视频什么的总感觉有点卡卡的。进行简单网络测速,300m 的宽带,运营商测速结果为 100m 左右,速度不达标!刚开始还以为更换设备时候不小心把光纤折弯过出现了线损的情况。后来直接用光猫拨号测试,结果是速度正常,所以判定问题出现在内部网络。于是我把开发商预埋的网线全部换成 Cat6A ,重新再测速,结果还是一样。因此,问题就落在 RB450G 身上了。

友华WR330刷ROS

为确认网络瓶颈是否真由RB450G引起的,我决定做个对比测试。此前,我 30 块收到个江湖号称“刷机小王子”的路由器:友华WR330,正好它能刷 ROS。因此,轻松地完整抄袭了恩山大神的作业,把 ROS 刷进去,并申请了个免费的 L1 授权。

RB450G硬件信息

友华WR330硬件信息

从配置信息不难发现,两个设备是不同时代的产物,CPU 性能应该差别巨大。

测速

使用 ROS 自带的带宽测试工具进行测试。该功能是通过两个 ROS 系统进行链接,测试两设备间的性能和网络状况,有点类似 iperf3。
友华WR330连RB450G测试结果
从结果可知,WR330连RB450G,带宽只能去到 338Mbps,此时其 CPU已经被完全占用,相反 WR330 只占用一半左右,而且只是使用单收或单发模式,如果使用同时收发模式测试,速度只去到几十 Mbps。换 RB450G 连 WR330,速度就只剩 100Mbps 左右。上面的结果很好地解释了为何刷视频会出现一点卡卡的感觉,因为流量峰值出现的时候,RB450G遇到运算瓶颈。

为印证上面的结论,我还专门爬了一下ROS 论坛的信息,发现果然在2013 年已经有大佬提过类似问题,而官方人员回应答案是 :RB450G 实际应用建议的带宽是40-50MBps(约为320-400Mbps),对于超过这个数值的需求,建议更换性能更好的设备……啊,屈指一算它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产品了。

官方建议的应用范围

问题与解决方案

基于前面的测试结果,我把 WR330 更换掉 RB450G,再次进行网络测试,结果和光猫拨号相近,速度达标。
测速结果

作为主路由,L1 授权功能太少,单独购买其他等级授权确实负担不起。想来想去,还是回到虚拟机那条老路了,毕竟性能和授权都不是问题。

这个坑同时教育了我:捡垃圾,要做好功课。不然,还是花钱走正规途径省时间。


最近家里的网络故障较高,直接原因是由于NAS主机死机导致的。我家网络目前使用软路由管理,也就是俗称的All In One模式。

排查问题

当前网络拓扑结构大致情况(目前尚为千兆模式)可以参考下图:

家居网络拓扑图

实现网络接入的硬件是2020年DIY的一台NAS主机,网络的拨号和路由功能都集中在NAS的虚拟机中完成,这种模式好处是可以统一管理,最大化资源的应用。坏处也很明显,某个环节故障即会导致整个网络瘫痪。

近期NAS频繁死机,检查日志推测应该是主板出现了故障。可能是散热问题导致,也可能是各种奇怪的原因。该主板是从黄鱼上收入的二手产品,估算使用年限也差不多到了。综上原因,我把原来万兆网络的计划重新提上了日程。准备更换当前NAS主要部件,并为万兆局域网布局做最后的准备。

升级配置

升级配件前后对比

主要配件已按照上图进行购置,花费不大。原来的主板只提供一条PCI-E 16X和1个m.2接口,存在比较大的瓶颈,因此更换通道更多的主板。而SSD,由于256G有点不够用,尝试使用UP主“小飞机DIY”实测老化耐久性测试很牛逼的国产SSD进行扩容。配件基本准备齐全,同时我还把原来的家用机箱更换成标准的2U服务器机箱,散热性能应该会好一点。

致钛

存储难题

磁盘故障

这是在威联通TS-212上的一块2T硬盘挂了。这硬盘主要是用于MacOS的时间机器备份用途。在彻底挂前,系统提示过几次磁盘需要扫描,而且也有死机的情况。因此我也对相关数据进行梳理并备份,不过好运气不是时时有的。这个主机上的磁盘是用raid0方式部署的,因此两个硬盘的数据都全部丢失了。

家里存储最多的是视频文件和DSD音乐文件,这些都是磁盘占用大户。目前的电影我基本上都看完后简单研判是否有保存价值后即删除。但是有时候会想着回看一下发现又要重新下载,但不一定有资源。倘若有更大的磁盘空间,有一个缓冲区,可以闲置一阵再去整理文件去留。

因为这个硬盘问题,我把存储扩容的事项正式提上日程了,预计会购置2个18T的企业硬盘作为主要的存储设备,这样就能彻底改善当下遇到的存储困境。不过由于近期支出有点超出预算,可能这个计划项目还会继续延宕一阵子。


前段时间,抵抗不了运营商的威逼利诱,把家里的宽带提速到千兆。

顿时,家里的千兆局域网络就成为了瓶颈。布局家用万兆网络,看来是需要被提上日程的紧急事项。

计划的万兆网络

简单做了个拓扑图,发现万兆网络可不是穷人的玩具。所以,只能寻找更折中且廉价的垃圾方案。

穷到没有办法的时候,只能接受现实。妥协换来的方案是:在原有设备上加2块2.5G网卡。交换机和软路由就用trunk叠加起来。跑千兆应该是勉强能行。

运营商给带宽是1000M,不过胜在有2个session,就是可以双拨号,而且网速还能叠加。

在NAS上测速,能跑大概1.6G(约200MB/s)的速度。没能达到2G的速度,不知道是不是光猫缘故。点击这里查看测速结果。
speedtest.png

不过bt老死只能跑大概40M/s,刚开始以为是硬盘问题。但,dd测了一下硬盘,平均写入速度也有100M/s左右
dd-test.png

既然速度能达到1G以上,那就先不管这块。后面就是要把软路由到主机的速度问题解决。

我在软路由上加了个2.5G的网卡。intel 225-V,母鸡PVE轻松识别。不过,直通到ROS无法识别。最后直通到OMV上也能轻松识别。

intel 225-V

最大的问题在后头,黑苹果无法识别AQC108。

AQC 108

卖家当初誓言旦旦保证,犹言在耳:肯定即插即用!结果接到机器上驱动不起来。
aqc-pci

系统能检测设备,但无法安装驱动。

最近工作比较忙,没有空闲时间折腾。等到这几天中秋假期。把OC从0.64版本一直测试到0.74,全然无效。

在google爬了几天,测试了各种魔改kernel内核补丁,甚至自己撸kext驱动。结果均无效。

在Big sur系统就是驱动不起来。看了各类成功案例都是驱动AQC107 10G的网卡。

年纪大了,经不起折腾,就此作罢。继续等待其他方案。


digitalocean.png
自从兲朝开始实行严厉的个人站点备案策略后,我就将博客搬迁到了遥远的米帝。由于对freeBSD比较熟悉,所以选了一个小的服务商。用了一段时间,不料母鸡被入侵,数据全数丢失。经一事长一智,然后就选了大牌子的服务商digital ocean(后称:DO)。就这样上马了每月5刀的低端VPS,一用就好几年。

刚简单tracer了一下我访问主机(CDN)的距离,居然有11659KM这么遥远,横跨了整整一个太平洋。
s-shoot.png

由于使用的是米帝非CN2线路的主机,所以连接一直不怎样,但勉强还能访问。最近不知道什么情况,出现不同程度的丢包。其实不管是连我的主机还是爬梯子都感觉到网络存在各种不畅顺情况。嗯,我阴谋论的揣摩了一下,应该和兲朝美帝最近紧张的局势有关吧:D

鉴于上述原因,心底于是就有了更换服务商的计划。初定是选择linode,原因很简单,因为它有jp2线路。不过简单测试了一下,无论是ping速度还是下载速度都不如人意。就算上console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丢包问题。于是,我有点犹豫了。

linode.png

后悔当时头脑一热,给linod充了5刀提枪上马背壮士断臂的武断。jp2线路ping速达300ms实在让人失望,于是我尝试给DO的主机增加了CDN。由于域名没有备案,只能使用国外的CDN服务商。我测试了Cloudflare(下称:CF),有时候能感到提速的效果,更多时候是断流情况。CF提供的特殊加速服务Railgun听说不错,但由于VPS的Debian内核版本不知道为啥无法升级,直接部署不了。如果要部署,可能要重新部署整个VPS,想想就觉得头大。

还是打算腾个时间,把VPS搬迁到linode吧。起码可以用联通加速一下,年纪大了也折腾不起来:(

以上!


Godaddy_Ella-500x334.jpg

我很喜欢官恩娜这类型的女孩,但当年选择GoDaddy的原因很简单:便宜。

经过数次调价还有找Promo Code这些浪费时间的游戏后,最后让我贴心从GoDaddy撤退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价格。按照目前软妹币贬值明显,境外注册商的优惠真心看不见了。

鼎盛时期全数域名均在Godaddy下面管理。按照目前分布,基于安全性还有成本考虑,域名主要分散于:GoogleName.com还有新选择的阿里云(原来的万网)。

阿里云作为国内的注册商,条件相对而言是最麻烦的。每个域名都需要实名认证。
但是针对目前的现状,要达成一些事情必须对当下的游戏规则进行妥协。这种妥协很多时候和原则没有关系,但是可以节省你很多不必要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