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新觉青年 下的文章

google_chrome

Google在本周推出Chrome Experiments网站,专门展示各种有关JavaScript及浏览器的实验功能,并搜集来自全球设计与开发人员的网络创意及实验作品。

Google对Chrome所采用的V8 JavaScript引擎引以为傲,因为它除了可加速网络应用程序的执行外,亦支持在其他浏览器上无法执行的新网络应用程序。

Google创意实验室成员Aaron Koblin表示,当Google首次发表采用V8的Chrome浏览器时,就开始思考好几种可以可视化浏览器速度的方式,因此他邀请许多JavaScript设计师来图解说明这新一代的JavaScript引擎可以有哪些可能性,而在Chrome Experiments网站发表后,使用者就可以透过该网站检视、分享并评价这些作品。
现阶段Chrome Experiments陈列19种JavaScript应用范例,Google并号召全球其他JavaScript设计师共同参与。此外,Google强调利用其他的浏览器也能看到Chrome Experiments上的JavaScript视觉效果,但旧版浏览器可能会产生不正确或是较慢的现象


城客

社群网站讲求的是流量、人气、网友们的支持,如果当有一天社群网站强大到某个地步,尤其从虚拟跨足到实体世界时,其所带来的影响力可能是非同小可。台湾目前几个在各领域的社群网站,就都因为在虚拟世界里拥有广大网友的支持,进而跨足实体杂志,甚至对传统的媒体产业有所冲击。
很早在2年前便开始推出实体杂志的「FashionGuide美妆杂志」,算是台湾第一个从美妆社群网站跨足实体媒体的例子。FashionGuide执行长张伦维表示,推出杂志只是希望这是一本不经过商业化操作而印制出来的内容,可以被更多广大的使用者阅读到。
而同样是在亲子社群领域火红的BabyHome网站,因为拥有广大的网友妈妈们的支持,在今年3月初的时候也推出第一本实体的「MamiHome妈咪窝杂志」,BabyHome网站公关叶峦慧表示,为了让孕妇妈妈们获取除了网站以外的信息之外,更透过专业的医师团队以及市调单元的方式,让孕妇妈妈即使不能上网都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

另一个是美食评比网站爱评网,在今年2月时推出他们的第一本「食话实说」美食杂志,并在2天内免费发送出去一万五千本。爱评网公关刘怡如表示,网友反应都相当不错,许多当天没有拿到免费杂志的网友都还回到爱评网的网站上询问要如合索取,因此爱评网后来又将杂志内容电子化,推出线上版的「食话实说」,让网友自行下载,单一天之内就有二千多次的下载量。
这些社群网站都是在各领域聚集了相当多的人气以及网友的支持,进而跨足到实体杂志,在传统媒体不景气的状况之下,反而这些社群网站所推出的实体杂志还更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尤其像「FashionGuide美妆杂志」并非免费赠送,但张伦维表示,即便在传统媒体不景气的状况下,「FashionGuide美妆杂志」的销售量都还可以达到发行量的六成,并且杂志部分的营收也未亏损,这样的消息比起其他传统杂志亏得亏、倒得倒,社群网站跨足实体杂志的表现实在令人感到惊讶。


Google图标8

Google于3月11日宣布开始测试行为广告服务,不过Google将其称之为「以使用者嗜好为基础」的广告服务。

以往Google的目标式广告服务多半是根据使用者所输入的特定搜寻字符串,或是网站内容与服务的属性提供相关的广告,例如当用户输入数字相机搜寻字符串时,搜寻结果页会出现许多与数字相机相关的广告,或是在数相机讨论区提供数字相机广告。

不过,现在Google开始根据使用者所造访的网站归纳使用者的嗜好,以便在即使非特定内容的Google联播网络上也能提供关系型广告。例如当Google发现使用者经常造访运动网站时,也会在用户造访的3C产品或其他网站上提供与运动相关的广告。

Google产品管理副总裁Susan Wojcicki表示,Google开始在YouTube及其他合作网站测试嗜好广告服务,依照使用者经常造访的网站将广告分类,诸如运动、园艺、汽车或宠物等,一方面可提供使用者更有用的广告,另一方面广告主亦可获得更高的投资报酬率。

对于侦测使用者行为而产生的广告服务近年来引起隐私权团体的挞伐,2007年九大隐私权团体联署要求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保护网络用户的隐私,不被追踪、储存或是被营销及广告服务所利用。美国政府一度考虑订定法令规范行为广告,随后今年2月FTC公布在线行为广告自律准则,希望可透过业者的自律达到隐私保护目的。

为了确保使用者隐私,Google展开行为广告的同时亦祭出多项配套措施,包括在广告上嵌入一说明标签,用户点选该标签了解Google提供广告的方式,以及Google利用哪些用户信息来提供广告,展现信息透明化;此外,Google也建置一广告优先管理工具,陈列所有使用者浏览的网站分类,并让使用者有权删除或新增有兴趣的类别;最重要的一点是,Google亦允许使用者退出此类的广告服务。

过去行为广告备受争议的原因包括未经使用者同意即进行追踪、使用者无权选择不被追踪,以及使用者担心业者会滥用所搜集的个人资料等,但Google与新颁布的在线行为广告准则皆已解决了上述问题。此外,Google亦尝试说服用户,指出广告是数字经济的泉源,它让用户得以享受现在网络上各种免费的内容及服务。

去年4月Harris Interactive曾发表一份调查,显示有59%的网友对于业者追踪他们的网络行为感到不自在,但在这些网友理解行为广告自律准则后,感到不自在的网友比例下滑到45%


国内博客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踏入了公元2009年。信息化随着网络技术的推广与发展,时至今日,可以说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在这个日益彰显个性的时代里面,人们在信息化的渠道中,不断找寻可以寄托,可以宣泄,甚至是一个可以消磨时间的空间。当然各种现象带来的商机总会鼓动着向往成功的人们不断尝试更多样的表达。博客,作为一个时代的记号,它要么就这样死去,要么就进化成为新一代博客,以抵抗来自其他各种媒体带来的毁灭性的侵略。国内几大独立博客服务提供商也在不断的探索,探索适合中国网民口味的服务平台,适合自己生存的发展道路。竞争是残酷的,但是就是这样恶劣的竞争环境最能体现人的光辉理念和不断探索的勇气。博客时代过去了
纵观时下的IT新闻,甚至是业内的信息媒体新闻,到老土的报章杂志,我们都很少再会有博客,blog这个词的出现了。所以,它已经是一个过气的词语,一个被信息化时代迅速鼓起,又急速回落的词语。回忆中,几年前,博客是一个新概念,新思维。不过现在已经是名人的专属了。国内的博客服务,从开始时候的个人自主博客建站,到一批提供博客服务的专属站点,然后到今日的门户独揽博客资源的局面。人都兴奋过,人都向往过。
想想博客的作用的变化吧:博客从最开始的说说自己的故事以记事方式让别人看看、谈谈心思;发展到一定阶段用户使用博客来暴露自己的隐秘让好事者围观之,而获得分享的乐趣;再发展,博客也是一种不错的赚钱工具,左右拼凑整合一些信息,俨然博主就是一个编辑,来围观的博友便是来品尝博主这个个性的编辑调教出来的香浓信息奶茶;到现在的博客功能被门户网站滥用,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培养访客的归属感。
博客在现在是可悲的。随着个人博客建站的减少,我们或者应该用一种平常心去看待。看待博客其实只是网络中的一部分,它并不是全部,它应该回归到它应该有的位置,不应该被放大或者缩小。它属于爱写作,爱表现的人的。因为它的确是一个很好的表达平台。

博客服务商转营
随着SNS的掠夺性侵蚀。看看博客大巴和开心网的对比。不能不让博客服务提供商汗颜和忧心的。自从马云提出"过冬"论后,IT网站也迎来了漫长的冬天了。诚然,传统博客服务商向SNS是一条捷径,过程无须花太多成本,因为他们本身已经积累了相当的技术实力还有人气。然而,在传统的博客网站利润分成下滑的情况下,SNS目前还没有进入实质的盈利阶段。所以,对于要将博客服务向SNS转型需要面临抉择。几大博客服务提供商对自己的方向也进入实践性探索阶段了。现在我就抓个典型来描述下自己的看法吧。

尚博

尚博,前身名字叫"博客中国"。可能是为了和blogchina区别开来而这样做吧。刚开始的时候,它应该是国内比较有名气的了吧。它提供的博客服务易用性比较强。在国内,普遍是DIY欲望不高的受众,所以它的出现无疑是让不懂技术的外行人能近距离的使用博客宣泄自己文字表达欲望的了,从而占据了不少市场。但随着发展,竞争的压力增大,还有其他技术原因,其访问速度越来越慢,而且不符合搜索引擎收录规则的页面设计,慢慢的,人们都转投到速度更快,更方便的博客服务商了,这让其失去了更多的用户。面对四面楚歌的压力,去年,其方向调整为时尚、家居、旅游、图片四个部分。有打算走热门资讯线路,但是刚打开其首页,广告率达50%,这样过渡广告化的站点,拿不准广告和内容分配的拱杆的客户只会离其越来越远

博客网

未完,有机会再续吧


小沈阳

2009年新年差不多过完了.终于有空在这里发下牢骚,招一下闲人辱骂鄙视一番了.
忙碌了一年,难得有长假可以轻松一下.春节,是一个属于休息聚会的节日啊.毕竟,国人还是很注重这份难得的亲情交流的.
年三十晚,也是春晚开播的时节吧.长这么大,说真的,我看春晚从未超过半小时,原因大家可以在这里找到.今年我乘广告空档转了一下台,看了一部分.是赵本山的小品《不差钱》。要不是冲着赵本山的名气,我还真不会看。因为之前也没有看过赵本山的小品,虽然看很多媒体报道说怎么厉害怎么了得,但是他的风格并不合我口味。故从未看过其小品。也因为这个原因,就看了这个《不差钱》开始,两个人上场,以来就是满嘴的东北话,大概意思能听懂,但是要问我具体是说的什么话,我却不能直接帮他原文复述出来。这让我很反感!联想起这十几年来强行推广的普通话,就觉得纳闷的了。在广州,方言是粤语。这个祖祖辈辈继承的母语被无情的请出了学校,媒体等等。然而在号称国家最高传媒的CCTV上上演了这么一场东北方言节目,实在让我对这种区别对待反感,试问上演一场纯粤语的节目在春晚行不?答案不言而喻了。
虽然心理纳闷,但是抱一种不试不知道,没有参与没有发言权的原则,我硬着头皮往下看完了这个小品。
小沈阳还有一句台词是"妈呀,我的妈呀"总让我感觉别扭,第一个"妈呀"总觉得是脏话。可能是大家都习惯了这么说不太敏感,但是作为非北方语系出生的我,就很有感觉了。这样一个时段播放的节目。。。唉
看完整个小品,我,没有笑过。不好笑!看观众鼓掌和笑,可能他们觉得很幽默吧。但是,幽默什么呢?还有小沈阳和那个小女孩的唱的不知道是不是录音的。再有,整个作品构思空洞,故事前因后果毫无关联,不可理喻。也不能算是什么好剧本。评奖拿了二等奖。样子应该是CCTV给老赵一个面子了。
最后,总结。看完《不差钱》,我对CCTV春晚的看法并没有丝毫的改变。